行非遗路,知传承新
——我校举办“大唐遗音”西安鼓乐的传承与创新专题讲座暨第十四届“金秋灞上”学术文化月启动仪式

2025-10-28

10月27日下午,由人文艺术学院承办的第十四届“金秋灞上”学术文化月第一场讲座在我校爱知堂举行。人文艺术学院副院长尹妮、党总支书记戴琰及相关专业师生共同参加。

尹妮在致辞中回顾了 “金秋灞上” 学术文化月的发展历程,强调该活动始终以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助力师生全面成长为核心目标。她指出,本届文化月将紧密围绕新时代教育发展要求,精心组织开展一系列兼具学术深度与人文温度的活动,并在现场正式宣布第十四届 “金秋灞上” 学术文化月启动。

本次讲座作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行非遗路,知传承新”系列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特邀西安鼓乐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高冬娥现场表演,并由何家营鼓乐社社长郑亚福担任主讲。

西安鼓乐被誉为“大唐遗音”,起源于隋唐时期,融合了宫廷与民间音乐精华,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郑亚福社长结合近四十年的传承实践,系统讲解了西安鼓乐的历史脉络、音乐结构及当代传承挑战,并分享了非遗活化的实践案例,为师生带来一场融艺术展示与学术探讨于一体的文化体验。专业实践从“走出去”延伸到“请进来”,目前我校已与西安鼓乐何家营社团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签订了《实践教学基地框架协议》和《就业基地建设协议》,推动非遗传承走进课堂,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传播活力。

最后,网络与新媒体教研室主任刘春阳作总结发言。她代表教研室向何家营鼓乐社致以诚挚谢意,并表示本次讲座既是一堂鲜活生动的非遗传承课,更是一次深度融合的专业实践教学。她鼓励全体师生立足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特色,将文化自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主动思考如何运用短视频、直播、数字交互等新媒体技术为传统文化赋能,努力成为连接非遗传承与时代创新的桥梁纽带。未来,专业将继续探索“非遗+新媒体”的育人新模式,引导青年学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贡献专业力量。

作为第十四届“金秋灞上”学术文化月的开篇,此次西安鼓乐主题讲座不仅成功拉开了本届文化月的帷幕,更为后续活动奠定了“学术赋能文化传承”的鲜明基调。据悉,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金秋灞上” 学术文化月还将陆续推出学术论坛、学术讲座、交流研讨等多元活动,旨在搭建跨学科交流平台,让师生在丰富的学术文化体验中拓宽视野、提升素养,进一步推动校园学术文化建设,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文化活力与学术动能。

图/文  人文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