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筑梦 · 语润安康:我校体育系暑期 “三下乡” 实践活动圆满结束

2025-08-30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提升乡村居民职业技能与语言沟通能力至关重要。体育职业技能作为新兴职业方向,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而普通话是乡村居民融入现代社会、拓展就业渠道的重要工具。8月28日,我校体育系暑期实践团队深入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石门镇平安村,聚焦体育职业技能培育与普通话推广,为乡村居民赋能,推动乡村全面发展。

基于对村民的问卷调查,团队精准把握当地普通话使用的难点与需求。针对中老年群体常遇的沟通困境,开展"方言-普通话"对比教学种量身定制的推普模式。实践团队还发现当地旅游业蓬勃发展,但普通话沟通能力成为制约服务质量提升的关键瓶颈。团队开发了"旅游场景普通话"特色课程:涵盖客房接待、景点讲解、特产推销等实用场景;开设"民宿主人口语训练营",通过角色扮演强化实战能力;在村文化广场设立"普通话角",由队员带领村民模拟游客咨询对话。这些举措既保留了方言承载的乡土文化底蕴,又显著提升了旅游从业者的语言自信。

实践团队在平安村开展"太极赋能乡村振兴"计划。针对村民劳损多、健身需求高的特点,传授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队员们将太极招式与农事动作结合,创编"耕田式""采茶手"等趣味功法,让村民在熟悉的劳动韵律中掌握养生技巧这场体育赋能实践,让传统文化在乡土生根发芽,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绵延不绝的健康活力。

推广普通话与体育技能培训的融合实践,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全新活力。普通话教学有效破解了乡村发展中的语言壁垒,使村民能够自信地开展电商直播、旅游接待,让山货走出大山、游客走进乡村,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同时,太极拳等体育技能的传授,不仅缓解了农民常年劳作的身体劳损,更通过集体锻炼增强了乡村社区凝聚力。

普通话为体育教学提供了统一的教学语言,体育集体活动又成为普通话实践的自然场景。更重要的是,它们共同构筑了乡村文化共同体——既保留乡土文化的根脉,又融入现代文明要素,激发了村民的文化自信与发展动力。这种"语言+体育"的双赋能模式,不仅提升了村民的个体能力,更培育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力量,展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乡村新貌。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的圆满落幕,不仅是我校体育系践行“以技能服务社会、以语言传递温暖” 理念的生动实践,更让青年学子在扎根基层的过程中,实现了“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成长目标。实践的脚步虽已停歇,但“技能筑梦”的初心与“语润安康”的温度仍在延续。我校体育系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实践育人模式,持续推动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深度融合,鼓励更多青年学子带着知识与热情走向基层、服务社会,让青春在助力乡村振兴、增进民生福祉的实践中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图/文  体育教学部(体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