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清晨的月亮,也看过傍晚的明日,谁的光荣都伴随数不清的艰辛,但落子无悔坚定信念山顶的风景总是要见一见的。
01·个人简介·
刘兴澳,人文艺术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2017级本科生,获国家奖学金、陕西省优秀毕业生等荣誉,曾任院学生会外联部部长、校报编辑。2021年考入西北大学攻读新闻与传播硕士学位,2024年考入西安交通大学攻读新闻传播学博士学位。
02·习惯和心态都要兼顾·
从行知启航,一路读研读博,过关斩将,在学习过程中,合理安排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刘兴澳明白,“只有对时间严格控制,学会管理时间,才可以在成长中完成自己的目标。”在繁重的学术研究和个人生活之间,总是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刘兴澳认为:“一方面,明确优先级。确定学术研究中的关键任务和个人生活中的重要事项,优先处理那些对学业和生活影响较大的事情;另一方面,合理规划时间。制定详细的时间表,将每天的时间划分给学术研究和个人生活的不同方面。如,上午专注于学术阅读和写作,下午安排一些放松的个人活动,晚上则可以和朋友交流或进行适度的娱乐。
在时间管理技巧方面,首先可以采用番茄工作法。设定一段时间专注于一项任务,比如 阅读文献2小时后,休息20分钟,既能保持高效又能避免过度疲劳。其次,学会拒绝不必要的任务和社交活动,避免时间被过度分散。再者,利用碎片时间。比如在排队、乘车的时候完成简单的工作处理,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对于刘兴澳而言,“好的学习习惯有很多,如独立思考、持续阅读、大胆提问、保持复盘等。但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也许更重要。”大家可以试着变“结果导向”为“过程导向”。我们好像一生都在追求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升学、成家、立业等等,更多时候没有思考太多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是一种结果导向的思维方式,也许会在短期内获得可见的效益,但在短暂成功后可能又会陷入内耗或虚无。相比起来,对“过程”的追求,可能更多引导我们去体验过程,去思考当下、享受当下和接纳当下,获得一种更平和的处事态度。这对于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前提。
03·请允许自己“浪费时间”·
在求学期间总是会遇到很多挑战性的困难,但刘兴澳深知前行必有曙光,对他来说,最具困难的事情是在刚考入研究生阶段的时候,不知道该怎么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本科学习与研究生学习的一个区别在于,前者培养知识学习能力,后者培养知识生产能力,刚进入研究生阶段,刘兴澳对于如何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感到困顿。
于是开始寻找解决方法,他发现可以通过大量阅读来克服这一问题。也就是说,在著作中与前人对话,感受其他研究者是如何发现一个现象问题、将问题引入学术领域、开始调查研究等一系列过程,慢慢体会如何基于已有的知识去推动知识的生产,这一方法也让刘兴澳受益颇深。
当然,在困难疲惫中学会转变自己的心态也是非常重要的,好的心态决定看待事情的角度,这很大一方面决定着成败。对于刘兴澳来说,转变疲惫心态可以通过三种方式:第一,适度运动,如去户外跑步、骑自行车或者球类运动,通过运动缓解压力;第二,投入兴趣爱好中,比如画一幅画、看一会网络小说、听一场音乐会、看一场球赛等;第三,与朋友家人聚会,一起聊天、分享生活中的趣事,获取他们的能量,感受关爱和支持。总之,要允许自己“浪费时间”。
04·选择热爱也要坚持热爱·
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做什么样的自己是很多人都在面临的问题,刘兴澳选择了科研之路,对科研道路的选择,影响刘兴澳的主要是两个因素的结果。一是对日常生活的很多现象感到好奇,想着一探究竟,找到这些现象背后关联的深层缘由,也许做的不太好,但想着去探索也总是好的;二是一个好的团队氛围,这包括很好的老师、同门、朋友,这对刘兴澳选择科研道路有极大的鼓舞。
学术研究往往是枯燥乏味的,也会遇到数不清的困难,但是想起当初立志的自己,想起无数个深夜里埋头苦干的自己,再多的困难在好的结果来临的那一刻,都是值得的。对于大部分人来讲,科研是一项复杂而枯燥的工作,但是刘兴澳认为:“如果保持一个积极、开放和乐观的心态,同时不断地学习和尝试新的领域和方向,那么科研也可以变得非常有趣和有意义。这种趣味也许来自于对研究领域的热爱和对解决问题的期待。”
05·对学弟学妹们说·
有理想更要有规划
我们在成长道路上,总是会遇到很多良师益友,我们志同道合,我们并肩前进。良师的苦口婆言辛勤教导总是让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在行知学习期间,另刘兴澳印象深刻的是,在大四临近毕业期间,王奇民院长、张阿维执行院长、史亚萌老师、薛倩老师专门做了协调会,帮我们协调备战考研、课程冲突协调、实习安排和毕业答辩等事宜,给他们提供了很安心的求职与备考空间。正是老师们的贡献和付出,另学子们安心而踏实,如果已经攀上高峰,那么通往的梯子一定是良师搭建的。
在行知学院的四年,刘兴澳学的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他认为这是一个朝阳行业,毕业的可选择性很多,对于同专业的学妹学弟们,他认为,在就读期间搞清楚自己愿意干什么、能干什么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大家一定要多尝试,多打开自己,与人交流,与社会交流。这里有一个简单的时间可以作为参考。
大一,学好专业基础课,以看书、学习、多尝试新领域为目标。看书不是仅为了获取知识,更多是在于开阔视野、改变思维,帮助我们知道权威如何建立、能被打破、又如何被打破等等,这种思维和视野也许会影响我们未来多年甚至一生。学习主要指向课程学习,大一课程任务重,多听听课,体会不同老师的风格。尝试新领域表明可以多试错,试错多,距离找到自己也就更近;
大二,有侧重地选择自己的赛道。毕业后,无非升学、进厂、考编,每条路都需要不同的经验和准备工作,根据大一的经验大家可以选择1-2条道路去有侧重的准备,工作做在前面避免大四毕业时候焦虑。比如在媒体中深入跟踪完成一篇深度报道,了解稿件见报的全过程,又或是在互联网大厂中参与用户调研,摸清楚用户喜欢的的产品到底是什么样的等等。不过,每个人找到自己的赛道都看积累、运气和缘分,不用强求在大二就找到一条固定的赛道,顺其自然就好。
大三到大四,如果能找到自己的赛道,尽管发力,其他部分不可抗力的因素,找到“合规”途径去规避就好。
文:广告2201班 郭靖